行业动态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住建首席智库/中国美丽城市建设品牌智库巡礼系列②——中规院北京公司西北分公司:精细描绘“西北篇章”《中国美丽城市》

 微信图片_20210106164754.jpg

微信截图_20210106164916.jpg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以下简称“西北分公司”),于20189月在甘肃省兰州市正式成立,由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公司”)直接派员管理,严格执行北京公司的质量管理标准。

西北分公司自成立以来,已经陆续承担了省、市、县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详细规划、城市体检与规划评估等不同类型的项目规划设计任务,形成了全面的技术服务体系。

微信图片_20210106165009.jpg

西北分公司始终致力于为我国西北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规划服务,从人民需求、国家政策等大环境变化出发,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北京公司的发展要求,重点拓展以下几个方向业务:

一、深化改革,确保国家政策落地落实

在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西北分公司依托中规院及北京公司,为国家各部委提供了各类政策研究、课题服务,以西北地区项目为具体平台,积极探索国家政策在各级政府规划事务中落实的有效途径。

二、基于西北地区特点开展技术创新

西北分公司一直致力积累与整合西北地区的自然、历史、经济、文化、城镇化等基础信息,在数据信息积累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开展针对性技术创新并及时总结经验,为新时代国家规划管理体系建设提供“西北篇章”。

三、推动与地方机构合作

西北分公司通过项目合作、科研合作、学术交流等方式,同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等机构广泛开展合作,已同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甘肃省自然资源规划研究院、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水市城乡规划设计院等多方开展战略合作,全方位提升技术水平、创新服务模式、拓展市场。

四、探索下沉式贴身生产服务方式

 

西北分公司以深耕西北市场为出发点,以提供全领域、多尺度、跟踪式技术服务为目标,覆盖空间规划、城市设计、城市双修与更新、交通市政景观各专项规划等全类型项目,探索在地化综合、下沉、贴身生产服务方式。

代表案例

三阳川新区概念规划地

——地域文化空间视角下城市营造

三阳川是渭河流域的河谷冲击平原。其独特之处在于河谷冲积扇交叉出现,极有规律地呈现出一个个“S”形,演绎出“八卦”意向,就此奠定山水景观格局。

规划首先提出保护“三山两水”山脉水系的自然格局,依据因水而兴、逐水而居的中国传统营城法则,按照遵循山势、顺应水脉、营建城镇的方式,明确城镇核心建设区域,确定两河交汇和河谷相向处为城市中心地区,重点建设商务中心和各级行政文化设施,形成山---城相融合呼应的空间格局。

微信图片_20210106165149.jpg

1.筑本底,构建整体山水空间格局

 

三阳川,天水北部河谷川地,相传为伏羲演绎八卦之地,卦台山是伏羲文化发源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三阳川古以卦台山脊背梁为中心,因太阳终天照射而得名。元代普奕在《伏羲画卦台记》描述道:“其川三阳广袤四隅,渭水回旋,朝晖夕阳变态靡时,陇右为甲。”河谷地域广阔,是渭河流域重要的生态节点,自然禀赋独具,生态环境优越。新时期天水将被建设成甘肃省省域副中心城市,空间体系扩容重构迫在眉睫。同时,三阳川新区集聚了重要的国家级平台要素,是建设天水都市圈的核心区域。基于此,项目组联动天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三阳川新区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规划前期研究。

微信图片_20210106165229.jpg

2.弘文化,建立特色化空间秩序

改变区域内以生产空间和物资运输为核心的惯性逻辑,建立有生长性的发展框架和文化空间新秩序。

探源伏羲文化“天人和谐”传承体系,识别自然文化承载空间,加强以卦台山为核心的文化地理空间保护区域,巩固祭祖圣地的城市形象。

加强渭河河道形制和生态的保护,结合南北两条文化遗存带,建立以卦台山和导流山为统领的文化保护体系;建设以卦台山、樊家城、汝季遗址为核心的遗址公园,形成文化展示区。

 

注重内部历史文化资源(历史建筑、历史遗址等)的保护利用,将其与公共空间结合,使历史文化资源体系化,从而彰显地域特色。以渭河、葫芦河及周边山体等生态廊道、城市内部核心街道为骨架,串联公园绿地、寺庙祠堂、公共广场、大型文体设施等,实现公共空间开放连续,形成特色化空间秩序。

微信图片_20210106165312.jpg

3.显特征,打造多元复合的活力城区

构建层次化、网络化与多元化相结合的综合服务系统,在主要的公共空间、便捷的交通廊道周边布置各个功能区域的综合服务中心,尤其注重商业、休闲、教育、文化、体育、社区综合服务等复合功能的集中布置。

顺应地域文化特征,突出“社会生活圈 ”的理念,用文化建筑为核心的特殊社会空间单元模式来组织公共中心和社区绿地,形成社区文化中心。将绿道、步行系统与宗教文化场所相结合,突出公共空间的多元性,增强社区归属感,彰显三阳川社会生活的“地域性” 特征。

 

结合天水地域民居特色,将人的邻里社交、亲情关系融入建筑语言,重拾北方院落记忆。方案中采用“基因街坊”的概念,组成院落空间模式,形成人性化街坊体系及多级院落空间体系。以最贴近人民生活的多级区生活圈,构建“基因街坊“为基本空间单位的城市生活空间。

 

微信图片_20210106165350.jpg

 

 

 

 

 

 

 

 

 

 

项目主要参加人员:

北京公司主管总工:孙彤 张如彬

主管所长:陈卓

西北分公司主管总工:董志海

项目负责人:任建峰

团队成员:邱凡 叶瑛 陈绍涵等

微信截图_20210106165504.jpg

 

孙青林2019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先后抵达敦煌、张掖市高台、山丹等地,从弘扬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保护生态环境、重视民生福祉等方面为河西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指出,国土空间规划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手段。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背景下,通过规划编制推动河西地区绿洲城市高质量发展,并顺利度过转型“阵痛期”,是国家、时代和人民的共同要求,也是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以下简称“西北分公司”)的使命。

《中国建设报·中国美丽城市》:河西走廊绿洲城市在面临全新发展要求的形势下,需要重点关注哪些突出的特征和问题?

●孙青林:最近几年,河西走廊绿洲城市重新获得了社会广泛关注。传统规划价值视角下的问题导向,应当分为“规律现象”和“要扭转的问题”两个方面,要从更广阔的时空背景,采用更为客观公平的研究语态,开展河西走廊绿洲城市规划基础研究工作。基于上述前提,个人认为河西绿洲城市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1.维护绿洲生态平衡

狭义的绿洲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绿洲基底、农耕系统、城乡居民点系统共同组成的复合系统。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绿洲生态平衡事关长治久安,当农耕等人为活动过度追求时空平衡、粗放利用水土资源,绿洲将不复存在,城市发展更无从谈起。河西走廊绿洲城市如何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及时扭转绿洲生态系统的不良演变趋势,是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2.创新土地资源利用模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得益于我国耕地保护政策,河西走廊绿洲城市本体并未过度粗放无序扩张,城镇化也基本处于良性态势。但广布于绿洲外围国有荒滩的大型产业园区,一方面以大量土地资源投入换取低效的投资拉动效益,另一方面占用了本应用于保障民生的城镇化用地,造成产城分离,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一类现象。

3.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西北分公司在前期调研时发现,河西地区人民群众更加关注高品质的城市空间产品、就业岗位的供给,更倾向于在本级中心城市实现真正的非农化。因此,需要对城镇化动力机制不足的问题和广泛存在的人口城乡“两栖”现象,予以有针对性的研究关注并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以满足西北地区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

4.加强区域关系协调

 

河西地区飞地型工业城市包括金昌、嘉峪关、玉门等地,依托资源独立发展,往往同周边的绿洲城市(武威、酒泉等)缺少实质性的协调发展,在水资源、产业引入等诸多方面存在无序竞争,早年提及的金武一体化、酒嘉一体化战略,推进缓慢。

 

 

 

 

《中国建设报·中国美丽城市》:我们关注到,河西走廊绿洲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价值、策略导向已经在国家、省级层面基本明确。这些城市应采取哪些主动作为?规划编制者应促成地方形成哪些新思路?

●孙青林:从整体上来看,不仅仅是河西地区,整个甘肃乃至西北地区,都需要主动回应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局面下如何转型发展的问题,以及如何实现从相对封闭走向开放、从低效量变积累走向质变的问题。同时,各地需要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性、科学性要求下,落实发展战略、明确底线约束、尊重发展规律,切实转变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式。这需要促成两个层面的共识:

1.认清问题,强化底线思维

对于历史遗留问题,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在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上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避免重蹈祁连山生态环保事件的覆辙。例如敦煌所在绿洲的水资源超载问题,如果延续以往甚至是我国部分发达地区的经验路径,将会导致绿洲进一步萎缩、生态条件进一步恶化,因而需要主动创新转型。

2.认清方向,合理确定发展策略

在工业化时期,河西走廊绿洲城市面临的是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看待工业化进程的问题;进入到生态文明时期,“两山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化保护与传承、双循环格局的阐述和指示,都为河西地区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可能暗含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个人认为,河西走廊绿洲城市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主动作为:

一是落实战略要求,理性确定发展目标。以敦煌为例,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示以及甘肃建设“大敦煌旅游经济圈”的战略部署,初步提出发展目标为“国家‘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文化交往门户和战略支点、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甘肃省“会客厅”和重要绿色增长极、绿洲田园艺术城市典范”。从定位上来看,需要切实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对外交往和开放平台,以文化旅游产业为支柱,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绿洲田园城市。此外,需要对工业化进程达成共识,特别是如何辩证看待传统资源依赖型产业的转型处理方式。

二是实事求是,促进产城融合。河西走廊绿洲城市的产城分离格局是上一个时期甘肃“落后追赶”局面下的产物,归因于各级政府的战略决策和已经投放较多土地资源的做法。建议在战略判断上做好取舍,妥善处理无发展可能性的园区,理清各园区主导产业方向,同时做好压减园区规模、挖潜低效用地工作,以保障转型期土地供应。

三是切实增加人民群众福祉。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要求,研究适用于河西走廊绿洲城市的营城模式,落实“小街区密路网”“十五分钟生活圈”等设施建设要求;针对“两栖人口”的总量和动态变化趋势,公平、高效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设施。

四是实质化推动区域协调。内循环的核心要求之一就是破解地方竞争机制,实现国内资源、市场统筹安排,这要求河西地区工业城市和绿洲城市主动做好两者之间的区域协调,更大限度地发挥增长级的带动作用而非停留在口号阶段。

 

以上仅为抛砖引玉,期待更多同仁关注河西地区绿洲城市,为其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微信图片_20210106165847.jpg

 

首页海绵城市系统中心产品中心经典案例新闻资讯服务与支持关于我们经销商政策海绵研究院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微信